心情日历
<<  < 2011 - 1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新日志
最新回复
最新留言
用户登陆
我的相册
我的圈子
我的好友
友情链接
站点信息
{班主任学习材料十四}
班主任学习材料十四
                               
        名家风范育人专家孙维刚
                               
                               
        育人专家孙维刚
        案例人物简介:
        孙维刚,1962年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即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那时,他风华正茂。当他正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中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使得这位堪称酷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受到了挫折,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打倒了林彪、"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孙老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大展拳脚,开始了他的教改实验。这一实验从1980年到1997年,历时三轮,共18年。伴随着累累教育硕果,荣誉也接踵而至,孙老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五一劳动奖获得者,"1998年3月,孙老师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各级各类的个人荣誉称号外,孙维刚还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当选为中国数学会会理事,首批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凝聚着他37年,特别是18年心血的著作《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也已问世,成为畅销书,一连印了好几版。
       案例内容:
       一、精心设计育人方案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孙维刚教过数学、物理、历史、音乐,还兼任蓝球、排球、乒乓球校队教练,更常干的是班主任,每一样他都干得精彩。80年代初,孙维刚老师在总结以往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以德育为保障,以数学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改革方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孙维刚决定以6年为一个周期落实这个方案。
        他精心准备了一年多,调查、研究,终于心里有了底。1980年秋季开学,他出任初一(4)班班主任,开始实施他的第一轮教改实验。他在数学这门课上进行着眼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知识结构教学"。二十二中是普通学校,学生都是重点中学挑剩下的,可孙老师认为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教育最讲究因人而异,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够成为栋梁之才。"结构教学"不光是方法,首先得有教材。他自己动手,一边教一边编写教材,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编写出了"结构教学"教材。三年过去了,当班里的41名少年步入青年时期的第一站,他们没有为"中考"去熬夜,没有被"题海"折磨得烦恼,但全部以优秀的成绩升入高中。孙老师的实验初步成功了。冬去春来又三年,孙老师的学生填平了与重点学校学生间的鸿沟:41名学生参加高考,40名上线,50%上了重点线!北京大学物理系86级新生名单有了孙老师学生的名字。孙老师也因教改成绩突出被评为特级教师。
        1986年秋,孙老师开始了他的第二轮实验征程。他决心用六年时间在接手的初一(4)班与全体任课教师研究、实践"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题。
        "结构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后没有硬性的、繁琐的家庭作业,超前学一步,下课更轻松……六年的课程三年学完,学生接连在各种竞赛中获奖。这回,他的学生成为一些重点高中的"预约生"。孙老师将这个班一直教到高中毕业,全班41名学生38人考取大学本科,有15人进入北大、清华。那年东城区达到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一半来自二十二中高三(4)班。在前一年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北京赛区的前10名学生,该班占了4名。
        二、呕心沥血实施育人方案
        正当孙老师大展宏图之时,他被确诊患有"膀胱癌",1990年6月,校领导将他送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孙老师顽强地挺过来了。当年他就重返讲台,一年后又同时担任高三(4)和初一(1)两个班的班主任。第三轮实验就是在他继续接受手术治疗的严竣日子里开始的。这一轮的实验中,他教的学生摘取了3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孙老师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教师"。
        三轮实验,16年呕心沥血,孙维刚为中国教育事业耕耘出一片育人成材的高产田。
        孙老师在教学中,总是以大量的事例向学生说明数学工具性特点在其它学科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好数学对于智力开发、对于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严谨学风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他同时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它学科的特点、价值及其对学好数学的影响。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对中学里开设的十来门功课都下功夫研究过。多年以来,他教的学生从不“偏科”。
       “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这是孙维刚一直恪守的职业信念。他的知识渊博,常给学生讲诗,讲历史,讲军事,讲世界风云,讲足球,一节数学课有时自然地联系了物理和化学。他带学生唱歌、游泳,举办球类比赛,只要对学生身心有益的事情,他都去做。他说自己最喜欢的名言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学生张夏不慎跌伤,是孙老师背他去医院;学生阎景准备参加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选拔赛前,多么希望得到张老师的指导呀,可他知道张老师太忙、太累了,但孙老师来了,冒着寒风赶到他的家里-----
        壮壮是革命烈士"江姐"的孙子,在孙老师的严格要求教育、精心培养下,壮壮没有一丝优越感,只有更强的责任感。壮壮从孙老师那儿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本事,更感受到孙老师炽热的爱国之情和美好的情操。壮壮参加了全美最高水平的科学竞赛西屋科学奖竞赛,一举夺魁。在给孙老师的信中,他说:"孙老师,是您领我走进神圣的数学殿堂,而您对人生、对社会的见解也必将使我终身受益。"在国际政治形势一度紧张的日子里,壮壮不平静了,他向孙老师倾诉心里话:“我不怕放弃自己的学业而回国,如果国家和民族需要我作出牺牲,即使意味着献出生命,我也不会有所遗憾。”烈士后代有如此的精神境界,孙老师深感欣慰自豪。
        三、甘为人梯,悉心推广育人方案
        孙维刚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要圆满结束了,关心他的人提醒他:“今年该解蹬下鞍喘口气儿了吧?”“该当顾问了吧?”孙老师却回答:“不能只种试验田呀!”他想尽力推广自己的实验成果。为此,他认真总结经验,反复剖析教训,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耐心地指导青年教师。他行程万里,深入11个省市近百所基础薄弱的学校传经送宝。几年来,有近4万名教师听过他的课,6万多学生接受过他的辅导,他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做的100集共1500分钟的专栏节目--《高中数学一点通》,前后播出4次,他的几本专著接连印了五、六版。他是中国数学理事会唯一一名中学教师。
        1998年,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设立了“孙维刚教学研究基金”,他又承担了更多的课题。
        近几年,有好几所大学派人“游说”,请孙维刚到大学执教,但他不为所动,这位有能力攀登数学理论研究高峰的人更乐于作一架为攀登者服务的“人梯”。
        案例述评: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有先进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念。孙维刚就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才设计出了先进的育人方案,他才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他看来,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成为栋梁之才,他要通过自己的方案,努力把学生"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聪明的更加聪明。“先进的教育方案来自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比起我们时下的一些学校、一些老师动则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不停地“培优”,把学生搞得疲劳不堪来,孙老师设计的方案既不要学生为"中考"熬夜,也不必为高考拼消耗,而是让学生超前学一步,下课更轻松------孙老师花费不知多少不眠之夜,设计,编写的“结构教学”和配套教材,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孙维刚老师的事迹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我们非常注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当前教育科学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繁多的庞大家族,如教育家、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比较教育、教育心理学等等,一位教师虽然不可能涉猎这些全部的教育理论科学知识,但必须熟悉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材教法等。因此这些学科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和方法,它们从理论和方法上告诉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如果教师完全不懂这些理论,那么,他就只能做一个“教书匠”,绝不可能做一个有作为的“教育家。”
        其次,仅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不够,除了将其变成先进的育人方案之外,还必须凭教师的勇气,耐心和毅力将其付诸实施。育人活动是一个周期较长,见效慢的过程,既不可以“立竿见影”,更切忌急功近利,长周期的实验需要的是教师优良的个人品质和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从孙老师的事迹中体悟出的一个重要道理。孙老师从事教改实验,一搞就是18年,18年中,他克服的困难不知有多少,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特别是1990年,他被查患了癌症,但绝症并没有将孙老师击倒,为了他的事业,为了他正在进行、已呈现良好势头的教改实验,他挺了过来,便很快地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之中。癌症在这位勇敢的斗士面前低下了头,它被孙老师的气势所征服,躲闪到了一边,孙老师用勇气和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不仅完成了他预定的三轮教改实验,而且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推广着这一先进经验,以便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把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孙老师在教改实验中,不单单为教改而教改,也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而进行教改。他更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把“做人”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教改活动之中。孙老师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为此,在实验中,孙老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心素质和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要求学生诚实、正直,使得"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这句话,成为他和学生们共同的座右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孙老师以他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高尚的师德品格影响、熏陶和教育着自己的学生,在使他们成才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人”,他的学生深受其影响,他们在孙老师的教育下,成长为才华横溢,又品德德优良,随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献出一切、直至生命的有志有为之士。
bbj21 2009-10-14 14:56: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